10月13日,“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开始对公众开放,129件书画亮相。《清明上河图》回库房休息,《兰亭序》来了。 二百七十年前,《石渠宝笈》初编成书。对这一自家丹青翰墨的收藏簿,乾隆皇帝颇为珍视——至少从其命名即可看出。今年9月8日,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正式开幕,引发京城观展热。 故宫方面介绍,“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典藏篇(武英殿展区)展出书画78件,其中除23件清代书画,其余55件均为新的展品;编纂篇(延禧宫展区)展出文物115件,除41件沿用第一期展品外,其余74件是新的展品。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的研究员杨丹霞12日凌晨在现场参与了展品撤换,今天又在澎湃问吧向网友“直播”第二期展览首日的盛况,她表示展览第一天“人很多,跟一期刚开始的状态相像”,“九点左右入宫,约排四小时进殿。今早‘奔跑丝带儿’照常开启,甚至有高举超大放大镜奔到清明上河图原位置,面对黄庭坚《草书诸上座》瞬间石化者!唉……” 据悉,在第二期中,重点文物有唐代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卷》、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卷》(宋摹)、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宋代蔡襄的《自书诗札册》、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卷》、黄庭坚的《草书诸上座帖卷》、祁序的《江山放牧图卷》、赵佶的《听琴图轴》。 “‘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沿袭第一期的理念、展览的结构没有变化。没有来得及参观第一期的观众,在第二期展览中同样可以了解《石渠宝笈》的编纂、典藏。”故宫专家介绍道。 以下,澎湃新闻为读者介绍第二期展览的重点文物: 唐 冯承素 摹兰亭序帖卷 纸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重华宫,八玺全。 据史料记载,冯承素为唐太宗时人。官至将士郎,直弘文馆。唐太宗曾岀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此次展出的《摹兰亭序帖》无署款,传为冯承素所摹。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此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半印小玺,故称“神龙本”,此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因元代郭天锡跋云:“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于双钩所摹”,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將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后来沿袭此说至今。 故宫专家介绍,此卷前纸书13行,行距较松,后纸书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欹斜疏密,错落有致。此本将若干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均摹写的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现出先后书写的层次。既保留了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自然生动,正如元郭天锡所评“字法秀逸,墨彩艳发”、“毫铓转折,纤微备尽”。 在众多临摹本中,尤以冯承素摹本最为精美,为古今之冠,有史以来,从没有第二件书迹能与之相比。它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不管是间架结构,还是行笔的踪迹、墨彩的浓淡,都十分清楚,极为自然生动,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具有一定的“存真”性。符合古人所谓“下真迹一等”的评价。启功先生也曾经高度评价冯摹神龙本《兰亭帖》在书法史上的特有价值:“在流传后世的各种刻本、摹本中,‘神龙本’最忠于王羲之的真迹”。 值得一提的是本卷后纸有宋许将、王安礼、李之仪、仇伯玉,元赵孟FU、郭天锡、鲜于枢、邓文原、吴彦辉、王守诚,明李廷相、项元汴、文嘉等题跋和观款共计24则,钤印180余方。但据考只有第三跋纸上的元郭天锡、鲜于枢、邓文原,第四跋纸上的明李廷相、文嘉、项元汴的题跋才是本帖原题,其余,有的是从所谓的元吴炳(彦辉)藏石刻定武《兰亭》上移剪过来、有的是从另外的本子移剪过来。此帖曾经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洪武朝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收藏。著录于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至清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与其他七种兰亭书迹共称“兰亭八柱帖八卷”,刻入《兰亭八柱帖》,位列第三。 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卷》(宋摹) 此外,在第二期展览中,观众还可以看到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卷》(宋摹),该卷为绢本设色纵25.8厘米,横470.3厘米。收入,《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官散骑常侍。博学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凡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皆能。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画师法卫贤,行笔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出之自然,画人物尤善点睛。精通画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此次展出的《列女图》,又名《列女仁智图》,根据汉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绘制,绘历史上有智谋、有远见的妇女。原文有十五节,图也应为十五段,现仅存十段,每段图的左侧配有节录自《古列女传》的榜题。图中人物衣纹线条紧劲连绵如铁丝,辅以墨色凹凸晕染,衣纹线条可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孝子列女屏风相比较。卷首书“顾恺之□女□”,下钤“王芝”、“王芝私印”,此二印又见于卷尾。尾纸有汪注、叶隆礼、王铎等人题跋四则。 五代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卷 此次展出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绢本、设色。纵40.3厘米,横70.5厘米,收入《石渠宝笈三编》,贮乾清宫,五玺全。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南唐画院翰林待诏。中主李璟时,他便以擅绘人物、车马、界画楼台以及宫廷贵族生活题材画而知名。喜以瘦挺颤掣的笔法入画,以别具特色的画风称誉画坛。 图绘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兄弟四人弈棋的情景,南面挟册正坐者,即南唐李中主像;一人并榻坐稍偏左向者,太北晋王景遂;二人别榻隅坐对弈者,齐王景达、江王景逿。作为写实性的绘画作品,作者在逼真地刻画出人物肖像特征的同时,也真实地描绘出室内的生活用具,如投壶、屏风、围棋、箱箧、榻几、茶具等,为后人研究五代时期各种生活器用的形制以及中国早期皇室的行乐雅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由于此图背景的屏风中还画有屏风,因此人们称此图为“重屏图”。 本幅无作者款印。经徐邦达先生鉴定,此系宋人摹本精品。尾纸的明代沈度、文徵明题跋,乃后人作伪。另有元柯九思“緼真斋”、宋徽宗的“双龙小玺”、“宣和”、“政和”等宋元诸印均伪。 此图于清乾隆朝藏内府,逊帝溥仪时将此图卷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1949年后,国家文物局从吉林省长春文物商于莲客手中购得此图,随后将它与元代高克恭《秋山暮霭图》、任仁发《二马图》卷一并入藏故宫博物院。 宋 蔡襄 自书诗札册 宋 蔡襄 自书诗札册为纸本,收入《石渠宝笈三编》,贮延春阁,五玺全。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翰林学士三司使等职,晚岁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卒谥“忠惠”。工诗文,书法擅长行、楷,承唐启宋,独步一时。后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此册是蔡襄传世书作的重要汇集。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本幅八开,题跋一开。兹按石渠著录顺序,冠以习用帖名,分别为山堂帖、纡问帖、蒙惠帖、别已经年帖、扈从帖、京居帖、入春帖、门屏帖。 此册第九开为题跋。内含倪瓒辛亥(1371年)三月九日题、袁凯洪武己未(1379年)四月题、陈文东己未(1379年)四月题,及明初陈迪观款。 册内今存华夏、项笃寿、张鏐、吴炳、王延世、曹溶、安岐等家及清内府的鉴藏印记。 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卷 此次展出的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卷》为绢本、设色纵44.5cm,横219.5cm,收入《石渠宝笈初编》,贮重华宫,钤五玺。 王诜字晋卿,山西太原人。出身贵胄,娶宋英宗女,为驸马都尉。工诗文,长于书画,尤擅山水,师法李成。筑“宝绘堂”於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苏轼为之记。与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交往密切,常相与酬唱,探讨艺术。 此卷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以及渔夫和游人的活动。图中崇山峻岭,峭壁寒林雪,溪岸渔舟,步移景易。图中用披麻皴表现连绵的奇石,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墨色雅淡而富有韵律感,又用北宋画家郭熙的蟹爪法描绘树枝,爽利挺劲。设色别具匠心,以苦绿染天空、溪流,在树头、苇尖略染金粉,用白粉点缀峰顶和树杈,并且在天空上面用弹粉的方法,表现出飞舞的雪花,整幅作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小雪中渔村的景象。同时这幅作品也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可以说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典型作品。 《渔村小雪图》自宣和时代进入内府,前隔水有宋徽宗御题“王诜渔村小雪”。历经元代直到明朝末年才出现在民间,后来归了戴严荦,最后归了画家王翚,王翚之后又归了年羹尧,年氏获罪籍没,流入清内府。尾纸有宋荦、年羹尧、清乾隆、蒋溥、刘统勋、汪由敦、裘日修、刘纶、观保、彭启丰、于敏中、董邦达、金德瑛、王际华、钱汝诚等题跋。 宋 黄庭坚 草书诸上座帖卷 此次展出宋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卷》为纸本,纵33厘米,横729厘米,收入《石渠宝笈初编》,贮御书房,钤五玺。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曾游灊皖山谷寺,乐其林泉之胜,遂自号山谷道人。后因事贬为涪州别驾,又号涪翁。他是著名诗人,被奉为江西诗派代表诗人。善楷、行、草书,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与蔡襄、苏轼、米芾并称“宋四家”。 《诸上座帖》摘自北宋道元所著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法眼文益禅师语”。文益(885-958年),五代时僧人,俗姓鲁,余杭人。法眼宗创始人。帖中首书“上座”是梵文Sthavira的意译,音译“悉提那”,是对比丘中有德行者的尊称。“诸上座”即指各位高僧。《诸上座帖》全篇92行,一气呵成,笔法苍劲老辣,气势苍浑雄伟,痛快淋漓,神完气足。山谷晚年总结自己学习草书经历道:“予学草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晚得苏才翁子美书……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可以说怀素对黄庭坚的草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草法变幻无端,非一味摹学便能成就一代大家。孙承泽在《庚子消夏录》中这样评价:“山谷天分高,学力足,固非全取法于怀素者也。” 从《诸上座帖》历代钤押印鉴可知,此帖南宋时藏于高宗绍兴御府,后在权相贾似道家。元末曾归文人危素。明代归李应祯,他的朋友吴宽遂有机缘获观山谷此帖,并题跋于帖后。入清先由孙承泽收藏,后归王鸿绪,、王二人处展观,并将前后经过详细记于题跋中。之后《诸上座帖》进入乾隆内府,贮藏御书房,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又经嘉庆、宣统御府递传。民国间流散出宫,归著名收藏家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将此帖捐献国家。 都穆《寓意编》、文嘉《钤山堂书画记》、张丑《清河书画舫》、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 宋 祁序 江山放牧图卷 展出的宋祁序《江山放牧图卷》为绢本、设色纵47.3厘米,横115.6厘米,收入《石渠宝笈初编》,贮重华宫,钤五玺。 祁序为江南人。宋内府《宣和画谱》记载他善作花竹禽鸟,又工画牛,有戴嵩笔法写实,妙得其真的遗风。其作品被宣和内府收藏并著录于《宣和画谱》的有44件。 此幅是北宋画家祁序唯一的存世作品,图绘初春时节,牧童们在湖泽坡岸间牧牛的情景,是典型的宋代风俗小品画。图为平远式构图,取景开阔,画中描绘了各种情态的牛,或低头饮水或昂首举目,或扭身顾盼或侧身前行,皆神态生动。图中点景的树木具有宋人李唐刻画粗简的遗风,显现出苍健之态、虬曲之美;堤岸坡石以石绿色晕染,亮丽的色彩丰富了画面的色调。画面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在牧放题材绘画中展现出欢乐祥和的主题。 本幅无作者款识、印章,:“北宋祁序江山放牧图蕉林珍藏”,前隔水有金章宗完颜璟瘦金体书题签:“祁序江山放牧图”,清乾隆帝御题五律诗一首。另有清耿昭忠、詹景凤、。清帝溥仪逊位后,曾将此图卷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存于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内,后被伪满“国兵”周觉民掠得。1983年9月由李倩玉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宋 赵佶 听琴图轴 宋赵佶《听琴图轴》为绢本、设色。纵147.5厘米,横51.3厘米收入《石渠宝笈三编》,贮延春阁,五玺全。 赵佶为北宋第八位皇帝,庙号徽宗。元符三年即位,在位二十五年(。赵佶勤于书画且精于收藏和鉴别,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并刻《大观帖》。能书善画,书法自成一体,称“瘦金体”,笔势遒劲,独步书坛。赵佶不仅有许多书画作品传世,一些传世名作亦经过他亲笔题押,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幅《听琴图》为设色人物画,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坐于松前石墩上,双目直视前方,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取景于盘绕着盛开的凌霄花的长松与数竿修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的古鼎和优雅的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幽美清静的氛围。 画面上方有宰相蔡京手书七言绝一首: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蔡京的书风老劲,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画面右上有赵佶瘦金书题“听琴图”三字,较以往的题跋结体稍肥。又在左下钤“御书”(朱方),上面押“天下一人”。作品构图简净,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描劲挺略带战笔,树石器具描写工致而毫无呆板,着色浑厚而不失清丽,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由于本幅有徽宗题名与画押,此作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实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 《听琴图》在嘉庆时曾一度被赏出宫给某王府,光绪年间再度入宫,已改装成立轴,画上原有的宣和诸玺以及隔水标题和宋贉尾纸在改装时一并去掉了,仅存本幅上的题字、花押与“御书”大印。 |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