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回忆《知青上河图》
——40个知青的真实岁华岁月
文/ 裴宜广
17、犁耧锄耙扬场放磙
要说干农活,我这两年乡算没有白下,可以说,基本算个“把式"(农村把种田好手叫把式)了。
因为我们不是插队,几个知青下一个村叫“插队”(怕没有当过知青的弄不明白)。我们是个林场,又叫做"新建队",只有几个农民代表管理我们,所以农活全靠我们自己干,一切全是从头学起。
更要命的是,国家政策规定我们下乡第一年可以由国家供应粮食吃。第二年国家就不管了,我们必须自种自吃,自食其力。
而农村有句名言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因此我们今天农活干得好坏,直接影响今年和来年的粮食收成,关系到我们明年的温饱,安康和家里父母的安心。
我们从头学起,我们仓促上阵了。就像没有经过"一模“"二模“,甚至没有"临阵磨枪",我们直接踏进了高考的考场,直接上了搏杀的战场。
正是因为是从头学、因为是仓促上阵,所以我们的那个洋相可是出大了。
1,锄地。
正常锄地是面朝前,边锄边往前走,还要"换把",就是左右手换位,姿势很美的。
队长老王半是教我们,半是显摆自己的锄技,甚是得意。
可我们一时半会学不会呀。有劲使不上,还一整把玉米苗给锄掉了,草却没锄着。
一着急,有人干脆来了个屁股朝前脸朝后,倒退着用锄头在地上划拉。这样一是加快了速度,二是草也拉掉了。可就是草根没有锄断,土地没有翻松(因为锄地有锄草\松土\保墒三大功能)。
本来我们干活就引来一群农村孩子看西洋景,一看我们这样锄地,把孩子们乐的直拍手。我们自己又好笑又好气,就是没办法,唉。
后来用了不长时间,我们学会了锄地。队长老王也比不过我们了,看着我们炫锄技,他只是讪讪地笑。
我们那地锄的,跟黄地毯似的,好看!
2,铡草。
说是铡草,其实是把庄稼的秸秆,什么玉米秆高粱秆铡碎了(一寸长短)喂牲口。
看着农民代表的细胳膊把铮亮的铡刀舞的上下翻飞,再看看我们的隆起的胸大肌、肱二头肌(练的),心想,这应该没问题呀,铡吧!
谁知铡草用的是巧劲,我们越使劲,越是铡不动。急的我们用屁股往刀把上坐,来增加压力,把农民代表乐的捂着肚子笑。
经过农民代表指点迷津,我们终于学会了铡草。
3,犁地。
刚开始犁地的时候,我们顾了左右顾不了深浅,顾了深浅顾不了左右。好在时间不长,就应付自如了。
女同学也想学犁地。男生们就看她们笑话。她们还真是象传说的那样喊牲口,什么“走呀,走啊,你快走呀”。要不就是:“往前、往后、往左,往右”什么的,逗的大家直乐。
4,扬场。
所谓“扬场“就是把混有麦壳的麦粒用木铲扬起来,利用自然风力,把麦粒和麦壳吹分开。
农村话:"会扬的一条线,不会扬的撒一片"。
我们刚开始真是一扬撒一片,麦粒麦壳不分离。可是没办法,我们不干谁干呀,慢慢揣摩吧。
后来我们终于摸到了门道,能扬成一条线了。不但能扬成一条线,还能左右换把,象锄地那样。那金黄的麦粒扬起来真是好看。
我还为此写了首诗,其中有两句:
"麦粒扬起,象一条飞腾的金龙,
麦粒落下,似一弯倒扣的月牙;
木铲翻飞舞动青春梦想,
黎黑的手臂托起金色年华"。
5,耙地。
耙地不在难,在险!
耙地是用下面安装了粗铁齿的木框,用牲口拉着,人站在木框上充当载重,把犁过后的土地整平,土坷拉碾碎。
如果用牛拉耙,虽很平稳安全,但速度慢。农村一般都是用骡子和马(农村叫快牲口)拉。
快牲口是快,但颠的厉害,地又不平,人不容易站稳,搞不好就会往前栽倒。人万一栽倒的话,铁齿就会把人(主要是腿)划伤。
因此学耙地,首先要够胆,胆肥。其次得用心,要用巧劲。人的后腿要使劲直立,既保持重心,又增加载重,好碾平土地,前腿虚立,随时调整。
耙地除了直着耙,还要斜着耙,农村叫“索“着耙,即按8字型前进,把土地彻底整平,整均匀。
这些都被胆大艺高的我们学会了。
总之,农村人常说的“扬场放碾\犁耧锄耙"我们都学会了。
我自己,除了不会赶大车,这些种庄稼的把式我都精通。
我们学会了农活技巧,
我们种好了庄稼,
我们获得了丰收,
我们养活了自己,
我们赢得了种庄稼的"高考“,
我们打赢了自食其力的"战斗"!
回首这个“自食其力“的过程,让我们亲身感受了什么是“置死地而后生",亲身感受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凤凰涅槃"。
这真真的是扒了我们几层皮,真真的是让我们血汗交流,真真的是刻骨铭心,真真的是终身受用啊!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现在农村大部分都机械化种田了,这些人工的巧活在农村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干了。
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博物馆;
今天,就是明天的纪实回忆。
裴宜广,男,1955年出生。开封诗歌朗诵协会会员,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大专学历,当过二年知青,当过五年兵,经过三年商,当过三十一年工人。酷爱文学艺术体育。热爱读书写作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