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品《道医论》~道医学里程碑式作品 | 生命哲学与科学原理性大融合

2023-05-10 14:56:27


太中书院思想书系

道医学里程碑式作品】

 【道家百科全书式作品】

《道医论》

王爱品◎著

精气神◎养生本根

(上下两卷本)~精装

华夏出版社,2018.5

责任编辑:梅子  阿修

ISBN 978-7-5080-9473-1

定价:259.00元;内文页码:528页

 




【《道医论》之道医观念】


从于道 ▪ 依其度 ▪ 立之德

重心养 ▪ 治身疾 ▪ 贵教化






【重磅推介】



道家百科全书式作品

道医学里程碑式作品

精气神▪养生根本▪内证导航

道→法→体→用→证哲学程式

生命哲学与科学原理性大融合




【看点推介】



梳理“ 源于道,出于易,起于巫、祝,依于道士,立于教,兴于杰出人物,流于医家之贯通”的道医学源流。

从道医学术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形成了内证——身治——外养的道医学术结构,并展开与中医学的比较。

围绕精气神生命本根核心思想,并确立自然清静、平衡与实证的道医思想原则。

建立“从道者说——从于道、依其度、立之德”和“从医者说——重心养、治身疾、贵教化”道医内涵。

提出内丹存思系、服食辟谷系、气法导引系、诀法符图系、传统方药系并存的养生和治疗体系。

探讨生命哲学与科学的现代结合,提出健康智能管理,以哲学关联义提出学科大融合的观念。

建立广义精神——意识(能量信息态)——物质之间的三元联系。




【编辑推荐】



本书既有从大道本原发端的道→法→体→用→证程式下“道”的包纳性,又有中国传统文化易、释、道、儒、医的集合性。

既有“医”在治则、治法、治疗手段上的专业性,又有“道教”和“道士”的特殊性。

既有通过哲学原理建立与科学联系的融合性,又有自然医学和个性化医疗的现代性。

既有内证思想指导下的内炼外养之实践性,又有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现代科学方法的多样性。

既有中国传统医学结构的主体性,又兼顾现代医学(西方医学)的结合以及补充性。





【内容简介】

 

《道医论》以传统道医学和广义道医论的上下两部为结构。从“源于道,出于易,起于巫、祝,依于道士,立于教,兴于杰出人物,流于医家之贯通”的道医学源流梳理,围绕道医人物和经典著作,按照道医学术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形成了内证——身治——外养的道医学术结构,并展开与中医学的比较。在道医论思想和理论上,围绕精气神生命本根核心思想,并确立自然清静、平衡与实证的道医思想原则,建立“从道者说——从于道、依其度、立之德”和“从医者说——重心养、治身疾、贵教化”道医内涵。通过藏象生命系统天地人动态关联下的脏腑、经络、气血呈现的精气神界域平衡变化,以及探求病因、病机的联系,结合辨证论治,形成内丹存思系、服食辟谷系、气法导引系、诀法符图系、传统方药系并存的养生和治疗体系。同时,从中国本原哲学出发,结合《周易》象数理论,以河图图式与洛书图式呈现的曲全运动模型,立足诸多量子化科学现象与数理动态的对应关联,诸如曲全运动模型与DNA双螺旋结构以及双螺旋模型里的主链、碱基、碱基配对等对应解释;左旋而右转的螺旋同心圆节律与黑体辐射现象、玻色子和费米子量子态的能量信息化四维动态等,来探讨生命哲学与科学的现代结合,提出健康智能管理,以哲学关联义提出学科大融合的观念,并建立广义精神——意识(能量信息态)——物质之间的三元联系。



【作者简介】


王爱品,湖北秭归人。文化学者,易学家、道学理论家,中医学家,哲学家。已出版中国传统文化专著《天真》《道统》《藏相论》《道医论》与禅悟诗集《行经此处》。其研究立足易、释、道、儒、医五家之经典、典要及历代研究成果,纵横比较、循流达源,以“哲学本体论”通融易、释、道、儒、医五家,开显正旨,构建了新的体系和模型;学术贡献上,既有思想学说的理论突破,又有哲学模型的方法论的创建。提出用中国哲学重建道德生命,并以“精气神”普世智慧力推生命哲学与科学的对应与联系;通晓道医学术体系(含中医)诸学说的理论源流,精通方剂与针灸的医学应用。其诸多突破性学说和理论,受到学术界“融易释道儒医之髓、集国学哲学思想之华”的赞誉。其著作《道统》被称为开启《道德经》二次生命之国学重典,《道医论》被誉为道医学术里程碑式作品。待出版《天下》三部曲、《德位论》、《禅论》等作品。





目录

 

【总论】 / 001

【上卷】传统道医学  / 005

简述:立足“道教”和“道士”在医学的特殊性,从“源于道,出于易,起于巫、祝,依于道士,立于教,兴于杰出人物,流于医家之贯通”梳理,深入道家性命内证和内丹学原理,围绕道医人物和经典著作,按照道医学术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形成了内证——身治——外养的道医学术结构,以内丹存思系、服食辟谷系、气法导引系、诀法符图系、传统方药系并存的养生和治疗体系,并展开与中医学的比较。

第一章    道医学概述  /007

一、道医学源流  /007

1、源于道——道本体与道、法、术 /007

2、出于易——医易同源  /014

3、起于巫、祝  /017

4、依于道士——从道为事的道士真义 /018

5、立于教、兴于杰出人物  /024

6、流于医家之贯通  /027

二、道医学内证思想  /029

1、性命思想  /029

2、生命内证思想  /034

3、内丹与内丹程式  /040

第二章    道医学术体系  /049

一、道医人物与经典著作  /049

1、伏羲《易》与针灸  /050

2、巫咸、巫彭及开明十巫  /053

3、赤松子、歧伯、雷公与《黄帝内经》 /057

4、伊尹《汤液经法》与《伤寒论》 /064

5、扁鹊、鬼谷子  /067

6、张道陵、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 /070

7、张仲景、华佗、董奉之建安三神医 /072

8、葛洪《肘后备急方》及葛氏道脉 /077

9、太医令王叔和、张湛、陶弘景 /081

10、孙思邈《千金方》、王冰 /085

11、吕洞宾与全真派王重阳、南北七真等 /089

12、《黄庭经》与胡愔《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 /095

13、诸家学派与金元四大家  /099

14、李时珍《本草纲目》与滑寿、戴思恭 /104

15、张景岳与张三丰  /107

二、道医的学术结构和分支  /112

1、道医学术的分类原则  /113

2、道医学术的分类方法与体系  /121

3、内证结构的内丹存思系与服食辟谷系 /128

4、身治结构的气法导引系  /140

5、外养结构的诀法符图系与传统方药系 /145

三、道医学之比较  /158

1、从“道”出发——哲学观与认识论比较 /158

2、从“医”出发——治疗手段上的比较 /162

3、从发展体系出发——脉络与理论学说比较  /165

 

【下卷】广义道医论  /173

简述:围绕精气神生命本根核心思想,通过藏象生命系统天地人动态关联下的脏腑、经络、气血呈现的精气神界域平衡变化,以及探求病因、病机的联系,建立“从道者说——从于道、依其度、立之德”和“从医者说——重心养、治身疾、贵教化”道医内涵,并确立自然清静、平衡与实证的道医思想原则。同时,从中国本原哲学出发,结合《周易》象数理论,以河图图式与洛书图式呈现的曲全运动模型,立足诸多量子化科学现象与数理动态的对应关联,来探讨生命哲学与科学的现代结合,提出健康智能管理,以哲学关联义提出学科大融合的观念,并建立广义精神——意识(能量信息态)——物质之间的三元联系,以此提出道医论。

第三章    藏象生命系统  /175

一、精气神生命本根  /175

1、《藏相论》呈现的大生命观 /177

2、生命藏与生命象  /180

3、藏相系统与藏象生命三界域  /187

4、精气神界域流变  /193

5、天人离一学说与移精变气原理 /213

二、藏象生命系统  /225

1、太极五生象生育系统  /226

2、五藏神与阴阳五行之藏统御系统 /231

3、精气神界域流变转换系统  /253

4、天地人五行经络运相系统  /280

5、意识三脑传导与熏习系统  /298

 

第四章    生命哲学与科学  /329

一、曲全运动模型的生命哲学与科学  /329

1、左旋而右转的螺旋圆周运动  /330

2、双螺旋动态与曲全运动  /338

3、量子现象与上帝粒子  /344

4、DNA双螺旋结构与量子遂穿  /358

5、四维(时间与空间)联系与界膜 /365

6、河图洛书与哲学原理  /377

7、生命科学的原理系统  /396

8、智能未来——健康智能管理  /417

二、广义道医论  /436

1、从道者说——从于道、依其度、立之德  /436

2、从医者说——重心养、治身疾、贵教化 /455

3、道医思想原则——自然清静原则、平衡与实证原则 /471

4、广义道医论  /495

 

【附录】参考文献  /497




总论(内文摘录)


 道医论,包含传统道医学和广义道医论。

传统道医学。它源于道,出于易,起于巫、祝,依于道士,立于教,兴于杰出人物,流于医家之贯通;它承继道家思想,立足性命内证的源流,通过以道事医和以医了道的道医观念发展医学,在“道教”和“道士”特殊性上独树一帜;在发展体系上融合了道教信仰体系和医的普遍规律,在学术发展与学科分支上既出于道教又贡献于医学,在行医目的和医疗手段上既融合贯通又区别于中医,同时又依赖“道士”的特殊身份,把道教丰富的内证方式、术的治疗手段与医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作出医学上的贡献,让“道”和“医”成为不可分割的医学事业。

道医学在思想脉络上离不开道家思想的主流以及“道”的血脉给养,既具备“道”的思想广泛性,包含道、法、术、用的多层次的内涵以及多结构的内容,又具备“医”在疾病、养生、健身、精神情志等身、心方面的治疗效果,还涉及除身心疾病外的诸多社会功能,如以医学思想劝人行善积德、清心寡欲,小到了却病痛大到齐家治国,无不是道家智慧和医者仁心的体现;道医出于道教又立于道教,以道教的宗教观,围绕宗教内容、道教医学、道士的特殊要素,让宗教化的“神”的概念和“神”治功效超越了巫术以及对巫的认知,回归到“道”思想和哲学的本体上,并逐步形成独特的道医体系的生命认识论;立足道的思想哲学和道医生命认识,广泛参与中医治疗体系如方剂汤药、针灸、推拿、药食等主体学术建设,还把道家内外丹炼养术、诸家气法导引术、存思诀法、辟谷术、庚申符图祝由术、方仙道的符箓祭祀等各种法术、道教武学的健身术等,用于养生、保健与治疗中;并以广立医德风范,在道家修证和治病救人的实践中,践行尽性至命的理想。

广义道医论。秉承大道本原“生”和生命本质“命”的大生命观,立足以道事医和以医了道的道医观念,围绕精气神生命本根核心思想,以人的身心健康和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依传统道医学之源流,建立“从道者说——从于道、依其度、立之德”和“从医者说——重心养、治身疾、贵教化”道医内涵,形成道→法→体→用→证程式下的道医学层次思路,并确立自然清静、平衡与实证的道医思想原则。遵照道医学分类原则和方法,形成内证——身治——外养的道医学术结构,通过藏象生命系统天地人动态关联下的脏腑、经络、气血呈现的精气神界域平衡变化,以及探求病因、病机的联系,结合辨证论治,形成内丹存思系、服食辟谷系、气法导引系、诀法符图系、传统方药系并存的养生和治疗体系。同时,从中国本原哲学出发,结合《周易》象数理论,以河图图式与洛书图式呈现的曲全运动模型,立足诸多量子化科学现象与数理动态的对应关联,探讨生命哲学与科学的现代通道,以哲学关联义提出学科大融合的观念,并建立广义精神——意识(能量信息态)——物质之间的三元联系。

道医论,从大道本原“生”和生命本质“命”的藏相论出发,以周易易周本体论,九易法则、气数哲学精气本根、左旋而右转双螺旋动态等法则认识论,藏象五系统、三次天人离一、天地人五行之藏等结构视野论,通过循顺置返哲学、负阴抱阳机理、界膜理论、动能三阶单元、时空体往象模型单元、界说位域、藏象与生理平衡等诸多方法论,将生命的命象与运相,通过由天人合一全息元象融入生命形态,形成现代道医学理论与学说模型。

道医论广义的所指,既有从大道本原发端的道→法→体→用→证程式下“道”的包纳性,又有中国传统文化易、释、道、儒、医的集合性;既有“医”在治则、治法、治疗手段上的专业性,又有“道教”和“道士”的特殊性;既有通过哲学原理建立与科学联系的融合性,又有自然医学和个性化医疗的现代性;既有内证思想指导下的内炼外养之实践性,又有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现代科学方法的多样性;既有中国传统医学结构的主体性,又兼顾现代医学(西方医学)的结合以及补充性。







购书及与作者交流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