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建筑风水理论的起源开始,概要介绍了建筑风水在营造领域的应用。建筑风水作用的三个方面:“风应流动、水应洁净和应有阳光照射”,从风水渊源与思想体系、建筑风水要素与相地方法、阳宅与阴宅、美学与建筑风水以及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水等角度分析和阐述了建筑风水与营造的密切关系。通过建筑风水理论在古建筑营造、古都遗址和城市规划的实例分析,初步探究了建筑风水思想体系。
【关键词】建筑风水;建筑风水作用;堪舆;地理天文
上个世纪的“”运动中,一些民众砸掉寺庙古建、毁坏文物。而在差不多时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终于和国际接轨,认识到前辈留给我们的遗产拥有的丰富价值。这些遗产里面不但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看得见的物质,也有看不见的思想。我们要以辩证法的态度来客观对待旧事物,关于几千年来在东亚地区的人类历史中,王公贵族也好,普通百姓也好,始终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的风水,那么又该如何去定义和评价?
要给风水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如何仅从与风水联系最多的营造视角来给一个科学而准确的定义呢?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风水探源》一书中,潘谷西教授的解释:“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其他方面的称为阳宅,风水施加于居住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追求一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满足的地形条件:第二,是对居处的布置形态的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道路、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第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求”。
建筑风水从天地人的角度,讲究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整体至细节来进行建筑营造,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建筑风水的方法论和吴良镛先生的理论如出一辙,他的书中有这样的论述:“以整体的观念,寻找事物的‘相互联系’,这是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也是它的方法论,甚至可以说是人居环境科学的真谛所在” [1]。
建筑风水的作用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风应流动、水应洁净和应有阳光照射。建筑风水反映的是人们在受环境影响和改造环境的过程当中得出的理论,即关于什么样的是宜居的环境和不利的环境,这就是建筑风水。建筑风水不是预测祸福凶吉,事业运势的理论,而是古人积累流传下来与营造有关的经验,有关空间环境和人类生活关系,人的心理、生活、健康和营造方式相关的知识体系。
风水渊源与思想体系
西方的思想体系大多通俗,社会各阶层易理解能掌握。中国哲学却只服务于士大夫阶层,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关于“五行、天理、无为…”等概念大多难以琢磨。建筑风水,重形势多于理气,属于史部舆地类。
1.1 滥觞
《尚书 • 盘庚》云:“盘庚既迁,奠厥攸居……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这段文字记载了商朝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的一些记录。周朝都城的选择经过《周礼 • 考工记》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后来逐渐成为古代建筑风水思想来源,北周、隋唐都是按照考工记规划建设的长安城与洛阳城,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也是依据周制。
建筑风水源自《周礼》与《易经》。商周朝时期并未有风水之明确说法,只是某种“法式”,人们营造房屋的思路多受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各种自然崇拜的影响。风水的形成并开始孕育是自先秦开始,发生于秦汉,传播于魏晋南北朝,蔓延于隋唐五代,盛行于两宋,在明清泛滥,沉浮于当代 [2]。在社会的发展中,建筑风水也伴随着发展。从建筑风水中的某些词汇看出,风水思想来自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拟人化思维方式。群山连绵,像人的脉络,又像龙在飞舞,用建筑风水的说法山系即是龙脉。《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中国传统的儒、道、释诸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关于自然的认识,并且由此产生了建筑风水思想。
1.2 堪舆
建筑风水中首先需要确定的事是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找出有利地形,并形成评价的标准,即是堪舆。早期堪舆的本义,“堪”指天,“舆”指地,堪舆包括了天文和地理。建筑风水中,“堪”通“勘”,堪舆就只指勘察地形的含义。
堪舆的主要内容是相地。中国古人喜爱山水,雅好自然,文人憧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要确定这样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必要先对自然地形做个勘察。中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有三分之二的陆地都是高海拔的山区,这就是说大部分地区都有龙脉。按照风水古籍关于东亚地区山系的解释是:“天下山系皆成祖于昆仑”。昆仑以东分为三支,左支起太行,渡海而止,为北龙;中支循西蕃入趋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江者叙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趋关中,脉系大散阙,左渭右汉为终南太华。下泰岳起嵩山,右转荆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为中龙;右支出吐蕃以西,下丽江,趋云南,绕沾益、贵州关锁,而东去沅陵。南龙所出吐蕃以西,应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龙具体出处,曾经引起过一些争论(图 1)。刘基的《堪舆漫兴》中曰:“中国地脉俱从昆仑来,北龙、中龙人皆知之,唯南龙一直从峨眉并江而东……天目虽为浙右镇山,然势尤未止……此为南龙一最大地也”。多山之处于山壑中多会有溪流,小溪汇聚成河,则有山有水。宜居之地大多位于山南、近水之处,不但有利阳光照射又方便生活取水。
1.3 古都
长安城曾经是中国历史诸多朝代的都城,从形势来看,长安起势于中部龙脉,不但地势险要,八水环绕,并且沃野千里,四塞险固。长安的西北方是游牧生活区,南方和东方是农耕社会。八百里秦川是周、秦和隋唐国运兴起之地,若论统治天下与仪领外邦,则秦地之中且为交通要者到最为合适,则非西安莫属。
洛阳位于中龙脉聚合之地,昆仑山形势东出河洛以后一为太行山、王屋,另一为伏牛山与大别山。不但东扼虎牢,西据崤函,北依邙山,南对伊阙,并且东南面向嵩、洛、伊、廛、涧四条河流蜿其间,是河山控戴,形胜甲天下之地。《吕氏春秋 • 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洛阳不但是上古时期河洛文化的中心,也是古代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地理和文化中心。洛阳为天下之中,从统筹全局,八方来朝角度来说,洛阳地理最佳。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和东北松辽平原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北京出于中部龙脉系于北部龙脉,东、北、西三面环山,南控平原,地处北国且湖泊众多,水系发达。《朱子语类》论北京的大环境云:“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可见北京为风水宝地的特点。忽必烈定都于北京的因素我们可以在《元史》巴图鲁传中找到记录:“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建筑风水要素与相地方法
2.1 建筑风水的要素
建筑风水重形势,较少关注理气。气由形势而出,并依附于形势。建筑风水的形势,形是指外部轮廓,势指因为形而引起的人类心理的感知。形比势小,势比形大。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形住于内,势住于外。对势的要求是:势必欲行,行则远,远则腾。势不欲止,止则来无所从。势欲其来,势不畏露,势必欲圜,圜则顺。对形的要求是:形不欲露,露则气散于飘风。形必欲圜,圜则气聚而有融。
在《易经 系辞上》中:“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阴阳本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阴阳相辅,有阳必有阴。后来用以说明万物的本源,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情况。古代城市多建于向阳的地势之中,就是因为阳光是万物之源,争取好的日照是生活的基本条件。阴阳需要调和,阴盛则痹,阳盛则萎。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洛阳得名因为其位于洛水之北,华阴得名因其处于华山之北。
四象原意为太阳、太阴、少阳和少阴。
八卦由阴阳派生,最初的八卦代表自然现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风,巽为雷、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是为八卦。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两两相对,同时又相克。建筑风水中八卦用以表示方位,古人把空间分为四维四隅,共八个方向,以八卦代表八个方向。《周易 • 说卦》有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响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也,故曰说言乎,战乎兑。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也,故曰成言乎艮”。按照这段文字,这就有了后当天八卦(图 3)。中国古地图识别方法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后天八卦的乾位在西北,可能是周代崛起自西北的原因。后来宋朝人又根据《周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气相薄,水火不想错,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记载画出了先天八卦(图 2)。先天八卦也称为伏羲先天八卦,在这个八卦图中,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艮与兑对立,巽与震对立。乾、兑、离、震为阳,坤、坎、巽、艮为阴。从乾、兑、离、震、为顺,象征天左旋。从巽、坎、艮、坤为逆,象征阴阳相错。八卦每一卦有三爻,八卦相重可以组成六十四卦,则每卦有六爻。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行,厚德载物”。出自孔子为《周易》写的《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宇文恺城大兴,以城中有大土岗,东西横互,象乾之六爻,故于九二置帝王之居,九三置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元都观,大兴善寺以镇之,元都观在荣业坊,大兴善寺在靖善坊,其岗与永乐坊东西相宜” [3]。现在我们去勘察隋朝大兴城以及在大兴城基础上扩建的唐长安城遗址,还能看到按照对称关系建造的城市建筑轮廓。
2.2 相地工具
古人的相地工具有土圭、尺、指南针以及罗盘等等。上古时期,古人用木杆立于地面来衡量尺度,在温少峰等著的《殷墟卜辞研究》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述。周朝古人用土圭来测量日影,正四时和土地。《周礼》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指南针,宋代指南针早期叫做司南,司南像汤勺的样子。东汉王充的《论衡 • 里应篇》云:“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张衡在《东京赋》中将司南改成指南。罗盘,又称为罗经,取包罗万象,经天纬地之意,民间通常也称为“罗庚”。罗盘根据指南针原理制成,信息量更加丰富。罗盘由中心的天池(指南针)、内盘(圆形,象征天)和外盘(方形,象征地)组成。内盘有很多圈层,每个圈层所表信息不同,信息量巨大,有表示方位的八卦,和表时辰的甲子和二十四节气以及天象地理等,涉及太极、阴阳、五行、河图、洛书,納甲,天星二十八宿,和山川方位等领域的符号。外盘起承托作用,并有小孔用以固定吊顶针的十字红线。
阳宅与阴宅
阳宅是我们居住、生活的各类建筑,包括我们居住的各类住宅类建筑和医疗、宗教和厂房等公共类建筑。阴宅是陵墓建筑,古人的说法是人死以后灵魂居住的建筑,比如平民百姓和帝王将相的陵墓,本文只对帝王陵墓做出简述。
3.1 阳宅场地
关于选址,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之《丹经口诀》主张“阳宅须择好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为有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古人确定城市和村落地点讲究“攻位于汭”,就是河流的凸处。凸出为吉,凹处为凶。如果选择的基地又在山之阳的台地上,那就是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了。汭位有天然水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并且河水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正午太阳位于南方 ,利于采光,冬季盛行偏北风 , 利于避寒。
关于过渡的运用。在大城市主路交叉口七十米以内不可开辟场地出入口,这是因为交叉口交通量大又快速,为疾,场地内为相对的独立环境,为缓,疾与缓是一对矛盾,不应直接相对。在主干道路交叉口附近给院落选址要有一个过渡,以避路煞。古代建筑院落大多有影壁与照壁,影壁是进入院落大门以后见到的第一面墙壁,影壁两侧有通道,绕行进入院内。照壁是院子大门外正对的一面墙壁,一般置于马路对面。影壁和照壁上通常有院落主人的代表性文字或者标志。 5、6)。按照周朝礼制,只有王侯将相宅邸、礼制建筑、寺庙和学府才能使用影壁照壁,并且照壁的建制要分等级。汉代以后民居营造也开始使用影壁照壁以取得好的建筑风水条件和居住环境。北海公园西北方位大圆镜智宝殿真谛门前的九龙壁,基座为须弥座,是一座契合“九五至尊”的双面照壁,为现存古代影壁中的文物至宝。影壁的存在,减缓院子以外嘈杂街道对院内的影响,行人视线不会直达院内,不但避路煞,而且阻挡北方冬天的冷风不至于直接贯入院内。建筑风水学讲究“曲则有情”,指河流或者气流,不宜直来直去,比如古典园林设计就讲究“曲径通幽”的营造作法。
3.2 帝王陵墓
明朝皇帝对建筑风水很重视,永乐皇帝朱棣在应天登基以后就开始谋划北京建立新都,在永乐五年,朱棣开始安排勘舆师给自己和徐皇后选择在北平府选择陵寝地址。他要求勘舆师廖均卿选择的陵寝地址必须是风水吉壤,以期使明朝长治久安,代代相传。堪舆师最早备选的地址有一处是北京西部的九龙山,但是九龙山前已经建有潭柘寺,而在昌平乾位的一处名为黄土山的位置更适宜修建大规模皇家陵寝。此处不仅处于汭位,且后有祖山相依,前有龙虎山相卫,于是由永乐皇帝钦定此处为皇家陵地,并封黄土山为天寿山。
天寿山前的位置确为极佳,山前的平地为案,平地三面环山,唯独南边较为平坦,像缩小版的北京地势。永乐皇帝的长陵位于中心的平地偏北接于天寿山前的小山坡。则天寿山处于玄武之位,天寿山和陵寝之间有三个高度依次降低的山头,分别契合了陵墓建筑风水要求的少祖山、父母山和结穴山。天寿山又接北干龙脉,最终和始祖山及昆仑山相连接,龙脉相连,绵延万里。天寿山两侧的河水在长陵前面汇聚后进入湖泊。三面的高山阻挡了冬天的寒冷空气,南方来的氤氲之气在山前盘旋,雨水充沛,林木茂盛,生命力旺盛。根据记载,明朝初年的天寿山区域雨水更加丰沛。丰沛的雨水并没有使地下水位淹到长陵地宫,依然保持了地宫的干燥。这样的地理特征,不但符合《葬书》中关于“土色光润 , 草木茂盛 , 为地之美”的标准,并且符合“龙、穴、砂、水”四象的要求。有龙脉至始祖山,穴位于龙脉之终结,左砂为龙山(蟒山)、右砂为虎山,端于汭位,绕而不浸。
十三陵南部的平坦地面修建有总神道,全长七公里,蜿蜒成一个“玄”字,为了遵循“直为凶,曲为吉”的风水思想。神道的起点是牌坊,穿过牌坊是大红门,然后依次是碑楼,威武的石像生立于神道两边,再穿龙凤门,经七孔桥向左偏,尽端是明成祖的长陵,在长陵前分叉至其它陵墓。以长陵为中心,共十二位皇帝陵墓围绕于四周,分别是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思陵,每座陵墓背后都有自己的祖山,所取地形皆为背依父母之山,面朝案山(图 7)。每一座陵墓都是前方后圆的布局,“前方为朝,后圆为寝,天圆地方,暗含了升天、天人合一的意义” [4]。
美学与建筑风水
在建筑风水中,注重自然之生气。建筑风水讲究秩序,且按照风水所建的古代建筑尊卑有别已是制式。对称的实例比如隋唐长安城以为明德门至太极宫的朱雀大道为中轴线对称布置,北京城以正阳门至钟楼的纵向道路为中轴线对称布局。不对称布局的实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古典园林。在院落的营建方面,多按照“以曲为吉”为衡量,园林道路多以“曲径通幽”为营造方向,影壁与照壁使行人进入庭院的方向成为“曲折”的线路,住宅小区道路规划“通而不畅”也是这个原则。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其它陵墓方位布局如二十八星宿拱卫北辰。地理宗师郭璞曾言:“朝海拱辰,如万水之朝宗,众星之拱极,枝叶之护花朵。”可见,“中心理论”、“秩序”和“对比”等为建筑风水之美学特点。
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水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以因势利导为利。《周礼 • 夏官司马》中关于土方氏的记载:“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國都鄙。以辨土宜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王巡守,則樹王舍。”实现建筑风水三个方面的作用是城市规划首要目的,企业厂房等有污染的建筑不应位于最大常年风频的上风向,污水厂和垃圾处理站不应位于河流的上游,住宅小区的规划,必须满足日照间距要求,尤其幼儿园建筑、学校和老人建筑需要严格按照日照标准。
城市周边或城区必有湖泊溪流,城市越大,水体越大,水体的承载力与城市相辅相成。城市内部比如交通道路、市政管道皆如城市血脉。流体具有流动的特点、融汇贯通之特性。《管子枢言》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城市规划要重视顺乘生气原则。通常气遇水则止,但不易生搬硬套,亲水原则情况下遇水则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数来自于《周礼》,汉代长安城遗址发掘出的宗庙建筑和社稷建筑反应出汉代城市规划已经采用周礼中左祖右社制度。而北周、隋、唐、元、明和清的都城都是采用明确的三朝五门,左祖右社制度。汉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以及河南省巩义市的宋代皇帝陵区规划思想依周代天子七庙,采用自始祖之后,左为昭、右为穆的左昭右穆制度。
结语
人们对建筑风水角度、对生活环境的追求是寻求一个适宜的大地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这个环境要山清水秀,风和日丽。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能给人一种幽雅和心旷神怡的生活环境。一块这样的土地,不但有适宜的山水环境,美丽的天际线和便利的交通线,并且具有建筑风水的“风应流动、水应洁净和应有阳光照射”三方面作用,则可堪称为“地灵人杰”之地。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玉德.神秘的风水—传统相地术研究 [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张礼.游城南记(第 2 版)[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范亚昆,陈烨.十三陵—大明王朝的吉壤哲学 [J]. 中华遗产杂志社,2013.5
原文来源:胡远航, 李倩倩. 传统建筑营造与风水的关系初探[J]. 古建园林技术, 2015(4):26-30.
原文: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