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曹氏家藏《楝亭图咏》卷佚诗考 ——兼论《楝亭图咏》卷的流传改装问题

2023-05-10 14:56:27

曹氏家藏《楝亭图咏》卷佚诗考

——兼论《楝亭图咏》卷的流传改装问题

李军

       李军,文学博士,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著有《访古与传古——吴大澂的金石生活考论》,编有《题跋古今》《上海鬼语》《二叶书录》等。


提  要:本文通过对《楝亭图咏》卷未收之数篇题咏的考订,增补与曹寅有交往的各家,钩稽其事迹,并进一步推定《楝亭图咏》的征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代索题诗、题词的情况。同时,对《图咏》卷的流传问题,略作考察,纠正旧说之误。

关键词:曹寅 《楝亭图咏》 交游 佚诗

 

《楝亭图咏》作为研究曹寅生平与交游的基本资料,其价值早已为学界所公认。有关其流传的线索,清末以前,至今仍不太明晰。自启功先生撰文称“卷中常见有‘廙轩’收藏印章,廙轩是清末湖南巡抚俞明镇的号,是否即是俞氏所装不可知”[1]以来,一般都沿袭其说,认为它是清末俞明镇(应作“震”)的旧藏。按:俞氏(1860——1918),字恪士,一字启东,号觚庵。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湖南。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举人,十六年(1890)中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台湾布政使、江南水师学堂督办、江西赣宁道、甘肃提学使等职。入民国后,归老西湖,卒于杭州。著有《觚庵诗存》。家有蕴玉山房,收藏书画、古籍、碑帖甚富,其中包括戚序本《红楼梦》,曾经狄平子有正书局影印出版。似乎由他来收藏《楝亭图咏》,显得顺理成章。不过,启功先生可能一时误记,将妹夫陈宝箴做过湖南巡抚的俞明震,误作同是绍兴斗门俞氏的俞廉三。

俞廉三(1841——1912),字廙轩,一字虞仙。浙江绍兴人,是俞明震的族叔辈。监生。自曾祖以下四代人,均以游幕闻名。他十六岁随父投效山西戎幕,甚为干练,因积战功,获赐官职,转入仕途,由武乡县知县晋代直隶知州,旋迁宁武知府,调补太原知府。光绪十五年(1889),补冀宁道,寻授山西布政使。二十四年(1898)正月,迁湖南布政使;九月,因陈宝箴支持维新运动被黜,遂接任湖南巡抚,前后五年之久。二十八年(1902)底,调任山西巡抚。宣统三年(1911)改仓场侍郎。次年清帝退位,回籍,旋卒于家。俞氏善画,王先谦《虚受堂诗存》中有《题俞廉三廙轩卧游图》诗。

对于《楝亭图咏》本身内容的讨论,数十年来,也大多局限于现藏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相对完整的图卷。而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启功先生就已经对此作详细揭示。据少文(即启功先生)的《记楝亭图咏卷》一文可知,此图卷现存“四卷共有图十幅,画者计有:黄瓒、张淑、禹之鼎(两幅)、沈宗敬、陆漻、戴本孝、严绳孙、恽寿平、程义。题咏者计四十五家,计有成德、潘江、吴暻、邓汉仪、王方岐、唐孙华、陈恭尹、吴文源、方仲舒、顾彩、张渊懿、方嵩年、林文卿、袁瑝、姜宸英、毛奇龄、张芳、杜浚、余怀、梁佩兰、秦松龄、严绳孙、金依尧、顾图河、王丹林、姚廷恺、吴农祥、黄文伟、王霭、何炯、徐乾学、韩菼、徐秉义、尤侗(两篇)、杨雍建、王鸿绪、宋荦、王士禛、徐林鸿、冯经世、田时发、邵陵、许留孙、潘秉义、石经。”[2]其中兼有明末遗民与清初显宦,故启先生在文章一开始就说,图卷“各段都是纸本方块,纸色并不一致,可知原来是若干册页,不知何时被拆开,各自搭配,改装成卷。”同时,他还提到“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著录《国朝恽南田诸名贤楝亭诗画卷》一卷,内容是:尤侗的《楝亭赋》,禹之鼎、恽寿平、程义、严绳孙的《楝亭图》,徐乾学、韩菼、徐秉义、尤侗、杨雍建、王鸿绪、宋荦、王士禛题诗。现在这些段有的在这卷中,有的在那卷中。”因此,可以推定,现存《楝亭图咏》四卷的形成,已非康熙间原装,启功先生所谓曾经后人改装的说法,应是比较可信的。

基于以上论断,也就不能排除现存《楝亭图咏》之外,还存在与曹寅有交往并作题咏,却不幸散失不存的情况。各家墨迹或许已经在数百年间损毁泯灭,但题咏内容或许还见于各自的诗文别集中。

据钱澄之《田间尺牍》卷三《与曹子清》云:“承命以册页征诗,敝邑人士,久慕风谊,勇于请教,而诗多页少,未能广征。然能诗者大半在此矣。疑此册未必如此其短,或诗人书法不善,窃自裁去耳。其间有名禄者,系小儿。名冠者,系小孙。名于施者,系曾孙。各勉赋一首应命,以志通家之谊。弟老矣,与先生后会何期,此辈少壮,趋风有日,车笠相逢,陈述旧好,兹诗其张本也。因敝乡方舍亲虞律入吴,托其便叩台旌,面呈记室。虞律家世华胄,诗礼名家,其令尊有杯,久擅风雅,与虞律皆有诗。慕义久矣,惟先生进而教之。秋风乍寒,一切珍重,上祝,临楮依依。”[3]则曹寅曾请钱澄之将册页带回安徽征求当地名家的题咏,但钱氏请人题诗后收回才发现册页好像短少了,故说“疑此册未必如此其短,或诗人书法不善,窃自裁去耳。”还说“其间有名撝禄者,系小儿。名冠者,系小孙。名于施者,系曾孙。各勉赋一首应命,以志通家之谊”,则现存的《楝亭题咏》卷中并没有收入钱氏一家的题咏,只有钱澄之自己的诗尚存,《田间诗集》卷二十八《楝亭诗织造曹子清索题》云:

丹山有文鸟,其鸣于高冈。梧桐得所栖,楝实以为枨。楝实味良苦,不充腥秽肠。食之志高洁,超然千仞翔。昔贤典衮职,黻黼昭天章。杼柚尽乐业,筐篚勤输将。爱兹嘉树名,坚苦适其常。手植庭阶前,聊以表清芳。德辉被南服,仁风至今扬。哲嗣绍厥美,文荣何煌煌。重履先公任,感物情内伤。昔为数寸萌,今已参天长。掇实咀且泣,有同丸胆尝。益凛床前诲,素丝节勿忘。乃知五色雏,其种必凤凰。斯人本国瑞,斯树亦家祥。枝条森官阁,蔽芾遍江乡。所以都人士,赋颂相赓扬。孝思既以着,先德亦以彰。岂如南国诗,徒美召公堂。[4]

按: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号田间,安徽桐城人。早入社盟,与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等游,有名诸生间。清兵南下,妻方氏死之,曾参与反清,后至福建,以黄道周荐举,任职南明桂王政权。顺治八年间道归里,结庐先人墓旁,专心著述。澄之尝从黄道周学,治《易》有心得。著有《田间易学》十二卷、《田间诗学》十二卷、《诗集》二十八卷、《文集》三十卷等。《清史稿》卷五〇〇、《清史列传·儒林传》有传。他与曹寅的交往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曹寅出任苏州织造时,钱氏因受昆山徐氏的邀请,正寄居苏州徐氏花溪寓所编订自己的文集,故得与曹寅往来。

曹寅参与徐氏的雅集时期,与徐乾学一家都有密切来往,故在《图咏》中有徐乾学与徐秉义兄弟的题诗,奇怪的是没有其弟徐元文的题咏,这并不代表徐元文与曹家无接触,在他的《含经堂集》卷五有《织造曹君示所赐御书敬赋》:

奎壁天奇藻,河山地宝章。典彝探窔奥,道秘协羹墙。圣以多能作,问将庶品昌。丝言垂训诰,瑶札焕琳琅。栢殿常趋侍,枫庭屡拜扬。擘窠警卧虎,飞白动仪凤。睿制光轩颉,恩施感庙廊。披怀逢缟带,盥手启缃囊。干斗芒千丈,萦河锦七襄。金题严款识,玉躞细装潢。皇矣清宁篆(原注:卷用小玺“清宁之宝物”),休哉敬慎堂(所赐敬慎二大字为堂额)。钟声挥古句(又赐唐人绝句一幅),麦气咏微凉(御书绝句云:郊原浮麦气,池沼漾清萍。夏日临桥望,熏风处处新。乃圣制也。)。笺并澄心贵,烟应易水良。凤毛腾九采,龙甲发千光。游艺空前喆,昭回契彼苍。冲情留染翰,余暇寄垂裳。笔谏谁能继,书评讵敢量。观澜真浩浩,测海但茫茫。制作追畴画,规模越汉唐。臣文恭赞颂,臣玺慎珍藏。[5]

按:(康熙)《上元县志》载《曹玺传》云:“丁巳、戊午两年陛见,陈江南吏治,备极详剀,赐蟒服,加正一品,御书敬慎匾额。”则此诗作于康熙十六至十八年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徐元文与曹家的往来早在曹寅父亲时就已经开始了。至于说为何《楝亭图咏》上徐氏三兄弟独缺徐元文的题诗,我想无外乎两种可能:第一,徐元文曾有题诗,而今散失不存;第二,曹寅任苏州织造的那年(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徐元文与兄长乾学因被两江总督傅拉塔所劾去职归里,不久他就病逝了,没来得及题诗,不过他与曹寅必有所接触,是不容置疑的。

钱澄之在尺牍中还说“因敝乡方舍亲虞律入吴,托其便叩台旌,面呈记室。虞律家世华胄,诗礼名家,其令尊有杯,久擅风雅,与虞律皆有诗。”但方虞律父子之诗今也未见。倒是方氏中另一人的诗存了下来。方中发《白鹿山房集》卷六有《楝亭诗》(自注:为织造曹子清司空赋,曹公父旧官金陵,公世其职,今调姑苏)二首,亦不见存世《楝亭图咏卷》,其诗云:

楝亭淮水上,遗爱属先公。杼柚东南重,丝纶父子同。

垂阴思手泽,茹苦见家风。徙节三吴近,江潮自可通(原注:楝树在白门旧府中,为父手植,公构亭其下,四方名士争歌诵之)。

嘉树谁能赋,休征叹有神。官虽贵公子,名却重才人。

忠孝文章大,讴歌草泽真。国风如见采,应被管弦新。[6]

方中发乃方以智之侄,钱氏年青时与方以智交往甚密,且妻亦为方氏子,方虞律是方以智兄之孙,故在尺牍中称方虞律为“舍亲”,与方中发自然也有亲戚关系。再从其诗内容与自注看,此诗之作在曹寅人苏州织造时,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此诗应该是《楝亭图咏》散失各卷中题咏之一,或许即为钱澄之回安徽后替曹寅所征求得到的。

此外,我们从屈大均的《翁山诗外》中也发现了《楝亭诗为曹君作》云:

苦楝先人树,婆娑只此中。枝枝桑梓似,叶叶蓼莪同。攀处栖鸟满,啼时落月空。非因霜露冷,凄怆小亭东。[7]

按:屈大均(1630——1696),字华夫,原名绍隆,子介子,号翁山 ,广东番禺人。青年时代积极参加抗清活动,清兵下广州后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后还俗,游历南北,联络抗清义士。曾与魏耕等密谋引导郑成功军队攻入长江,直逼南京。三藩事起,又参加吴军,监军桂林,后辞归,隐居著述。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家。《清史稿·文苑传》有传。

今存《楝亭图咏》卷中有梁佩兰、陈恭尹[8]两人的题诗,加上屈大均此诗,岭南三家就齐了。汪宗衍先生对此事早有论述,在其《岭南三家题<楝亭图>诗》一文云,“窃谓《楝亭图卷》本有题诗,以乾隆间禁毁大均遗书,储其片纸只字者,视为大逆不道,藏是卷恐畏罪戾,抽出销毁之欤”,并认为岭南三家题诗,“王士禛为之道地者耶”[9],虽无确证,但代求题咏之说,并非一家之说。

又,杜首昌《绾秀园诗选》载《呈江宁织造曹公》诗云:

尽职经纶圣语褒,一心补衮不知劳。生花活卉开仙仗,净练余霞烂御袍。俗尚风流官更韵,情耽骚雅兴逾高。诗人何敢当称杜,才子从来只姓曹。[10]

按:杜首昌(1632——?)字湘草,江苏山阳人,布衣。此诗首句云“尽职经纶圣语褒”,似指曹寅刻《全唐诗》,因此很可能是当时的赠诗,虽不入《楝亭图咏》佚诗的范围,但其证明了杜氏与曹寅的交往,此则今人皆未言及者也。

综上说述,对于《楝亭图咏》中各家题诗,在发现《楝亭图咏》佚诗的同时,我们不免产生新的疑问,即在《楝亭图》上题诗的人,是否都默认他曾与曹寅有过交往?据钱澄之的尺牍看,钱澄之的儿孙辈似未直接与曹寅相往来,至于方氏父子,方虞律是在题过诗之后才由钱澄之介绍来拜访曹寅,至于实质性的接触后来到底有没有发生,也成了悬案。这种未见本人而索得题诗的情况,在存世的《楝亭图咏》中也不乏其例,姜宸英与曹寅是有交往的,这在他的集子中有诗为证,但他题《楝亭图》时,据其自言,乃“辛未(1691)五月,与见阳张司马并舟而南,司马出是帖,令记而书之。舟居累月,精力刓敝,文体书格,俱不足观,聊应好友之命,为荔翁先生家藏故事耳。慈溪姜宸英并记于梁溪舟次。”可见当时请姜氏题图的是张纯修,而非曹寅。另外,戴本孝为绘《楝亭图》并题诗,其落笔亦称:“辛未小春,遇司马张公祖瓜浦署中,因出示荔翁老先生《楝亭图》册,委命续貂,寄呈。拜题小诗,兼请粲教。鹰阿山樵戴书。”与姜宸英的情况完全相同,可见《楝亭图咏》中不少人的画与诗,有可能是张纯修帮曹寅所征集。与钱澄之尺牍结合起来看,出现这种情况必非偶然。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统计曹寅交游的人数时,对于《楝亭题咏》中的四十几人需要分别对待,不能一概视作曾与曹寅直接交往的人物,这一点是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的。

至于《楝亭图咏》的留传情况,除了启功先生文章中所引到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著录《国朝恽南田诸名贤楝亭诗画卷》一卷,为现存图卷的一部分,以及卷中有“廙轩”收藏印外,清人乐钧《青芝山馆集》诗集卷二十一中就载《题楝亭图四首》(并序)云:

康熙中内府汉军曹君董三官江宁织造,手植楝树于庭,已而其子荔轩继宦于此,因作亭而写图焉。韩慕庐先生为之记。今藏黄阆峰员外家。荔轩自号楝亭,后为两淮盐政。

支茜园深绛雪飞,当年初点使臣衣。登楼印绶传佳梦,重见郎君帅武威。

亭外花风信欲阑,流苏宫紫散春寒。可怜博得韩宣誉,画入冰绡更好看。

东郡趋庭事已陈,一株长殿秣陵春。婆娑料得无生意,送过曹家两代人。

比似甘棠已百年,洛阳忠孝至今传。千金自买姚黄贡,不费官家少府钱。[11]

其序中提到韩菼作记,与陆时化所记《楝亭图咏》卷同,疑即为同一图卷。按:乐钧(1766——1814),原名宫谱,字符淑,号莲裳,临川人,嘉庆五年举人。黄阆峰名文辉,原籍安徽歙县。举人,捐官内阁中书。在扬州经营盐业致富,居南河下居士巷鄂石诗馆,又得清初陈汉瞻“小方壶”,改名驻春园。嘉庆十一年(1806)二月,黄氏曾为其叔《百宝箱》传奇作序。嘉庆十九年(1814),黄文辉又参与《钦定全唐文》的分校工作[12]。可见,黄氏之卒,必在乐氏之后。乐钧目睹《楝亭图咏》卷应在乾嘉年间,当时它流落在扬州,至于是否在黄文辉手中,将陆时化所见一卷,搜集其他题咏,分别配合,重新装裱为四卷,却苦无证据,不敢轻下断语。不过,至少为《楝亭图咏》从康熙到咸丰年间一百多年的流传曲线上,又找到一个坐标。

乾嘉以后,《楝亭图咏》卷似乎一直在江南地区流转,到了咸丰年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江南故家收藏大半因战乱而流散,不少都聚集至上海。在清末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1835——1902)的《辛酉日记》(即《青鹤》杂志所连载的《愙斋日记》)中,就出现了《楝亭图咏》卷的身影:

二月二十七日,晴。韩维乔表兄来。午后,周存伯、徐辛谷来,即同戴礼庭至周存伯公馆,见畲春帆,复偕诸公至至秦谊亭公馆。候翁叔均(大年)不值,见《楝亭图》卷三轴,题咏极多,皆国初鸿博诸名人一时杰构,惜怱怱展观一过,不得细读。

三月二十一日,晴。郁子梅续娶,余往贺喜。午后归。从翁叔均借观《楝亭十图》卷,手橅一帧。

二十二日,晴。为三弟临《楝亭图》一帧于扇头。唐辛生来。薄暮,至南香花桥三叔寓中,闻外舅自江北来沪,寓太平街德隆栈,余往谒,不值,遂归。[13]

翁大年(1811——1890),初名鸿,字叔均,号陶斋。江苏吴江人。翁广平(1760——1842)之子。笃好金石考据,工篆刻,富收藏。著有《古官印制》八卷、《古兵符考》八卷、《陶斋印谱》二卷等。从吴大澂的日记看,当时《楝亭图咏》卷有图十幅,与现存四卷之数量相同,题咏“皆国初鸿博诸名人一时杰构”,也两相符合。但他说只有图卷“三轴”,却出现了一些差异。究其原因,可能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二十七日,因主人不在家,吴大澂匆匆浏览了图咏卷,并未细看,或许一时记忆有误,亦未可知。一个月之后,他再次拜访翁大年,借看《楝亭图咏》卷,相对仔细,而没有再说卷子有几轴,只说图有十幅,应该不会有太大差错。值得注意的是,吴大澂当时还曾摹绘数帧,而今不知流落何处。

从咸丰末年到上世纪五十年,张伯驹先生将《楝亭图咏》卷捐赠国家,其间八九十年,不知四卷《图咏》何时北上。一九四七年,潘伯鹰曾通过谢稚柳的介绍,望张伯驹处看画,在其所撰《观书画记》中,提及《楝亭图咏》卷:

六、楝亭图卷子。此图绘者甚多,自恽寿平、禹之鼎以次凡数家。人各一幅,清初名公题者几乎备矣。尤西堂一家即两题,一为诗,一为赋。纳兰容若与顾梁汾同用韵题词二阕,而容若书之。分装为四卷。亦巨观也。此为研讨《红楼梦》作者之绝妙资料。不知胡君适之今日既为“过河卒子”,尚有此闲情逸致否耳。[14]

数年之后,此卷经赵万里先生之手,入藏北京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张伯驹在《春游社琐谈》之《楝亭夜话图》一文中对此记载颇详。

从曹寅的《楝亭图咏》和《楝亭夜话图》中我们可以间接看到曹寅当时的交游情况,其实《图咏》还有保存诗文的功能,曹寅邀请当时的文人为自己的图画题咏的同事,他也为友人的图画题诗文,如前面说到的徐元文有手书的《感蝗赋》卷,曹寅与朱彝尊、李煦、尤侗等人就都写过题语,曹寅的题语即收在《楝亭文钞》中的《题玉峰相国赋后》:

蝗之生也,天亦无如之何。阴阳消长,随时变迁,有识者能无嘅乎?今岁江浙间多蝗,不食稼,而小民惊吪日甚。使公在,不知更当何如。丁亥九月九月十五日仪真县西轩敬读拜手书。[15]

按:此卷《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落款作“丁亥九月望仪真西轩敬读拜手书,后学曹寅。”丁亥即康熙四十六年(1706),徐元文去世已十余年,这里的题咏很可能是出于徐元文的次子,曾参与编修《全唐诗》的徐树本请的请求。曹寅生前为人题图极多,从《楝亭集》中所收的此类诗文数量就能看到。

又如端方《壬寅销夏录》著录《禹鸿胪春泉洗药图卷》,乃康熙四十二年(1702)癸未夏禹之鼎为史申义(蕉饮)所画,图卷由陈奕禧题端,王士禛、陈廷敬、王鸿绪、宋荦、刘巗、曹寅、汪士鋐、王式丹、史申义、殷誉庆、陈时夏等人的题跋,其中曹寅的题诗即《楝亭诗别集》卷四的《题史蕉饮春泉洗药图二首》,只是第二首末较《别集》所收多自注“余犹未得相晤”六字[16]。题图之作,与经编订结集者有所不同,源于其往往是临时创作,无疑更多地保留了诗文的原始面貌,在诗文集校勘上有较大的价值,可惜曾经曹寅题识过的原图存世无多,否则对研究曹寅的生平、交游与诗文创作皆能提供很好的帮助。



[1]少文:《记楝亭图咏卷》,《考古》1963年第6期,第21-25页。

[2]少文:《记楝亭图咏卷》,《考古》1963年第6期,第21-25页。

[3]钱澄之:《田间尺牍》,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续修四库全书本(1401),第14页。

[4]钱澄之:《田间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1401),第553-554页。

[5]徐元文:《含经堂集》,清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本(1402),第549页。

[6]方中发:《白鹿山房集》,清康熙云松阁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7),第552页。

[7]屈大钧:《翁山诗外》,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20),第639页。

[8]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增订本,第366页。

[9]汪宗衍:《岭南三家题<楝亭图>诗》,见《艺文丛谈》,香港中华书局,1978年,第103页。

[10]杜首昌:《绾秀园诗选》,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30),第339页。

[11]乐钧:《青芝山馆集》,续四库全书本(1490),第641页。按:此诗胡文彬先生在《楝亭佳梦已难寻——乐钧题楝亭图》一文中已经引及,主要谈程、高的交往,而未涉《楝亭图咏》的流传问题,详见《读遍红楼:不随黄叶舞秋风》第188-189页。

[12]吴锡麒《一萼红》词序,见《有正味斋词续集》卷二,清刻本。

[13]吴大澂:《辛酉日记》,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14]潘伯鹰著:《艺海夕尝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第41页。

[15]曹寅:《楝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初版,第681页。

[16]端方:《壬寅销夏录》,续修四库全书(1090),第62页。


注:本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2017年第1期,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李军老师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目录、校雠、版本等文献学相关文章,古籍类新书介绍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如已在其他公众号发布,请加标注。因无经费来源,暂不支付稿费。感谢您的支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