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站在沙澧河 瞻望梁家河

2023-05-10 14:56:27


【特别报道】

站在沙澧河 瞻望梁家河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书分享会侧记

■文/本报记者 左素莉    图/本报记者 范子恒





知名作家、市委老干部局原副局长张德贞(左三)结合《梁家河》读书心得,以文学的口吻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漯河的巨大变化。
 


 


、河南报刊审读专家韩为卿作精彩点评。
 



 
老知青、河南省典当行业协会副会长孙幸福讲述自己的知青故事。  
 




临颍县教科体局纪检监察室工作人员郑颖勇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农民作家、市网络文学学会会员周桂梅讲述自己的文学梦。 
 




梁家河,在华夏大地上,光华夺目。


5月的沙澧大地,芳花竞艳,浓绿欢唱,沙澧河承载着梦想和希望流向远方。

站在沙澧河边瞻望梁家河,心中十分激动。


5月26日,漯河市社科联、漯河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推出纪实文学《梁家河》读书分享会,邀请我市到过梁家河、读过《梁家河》的作家、作者介绍梁家河的历史和发展历程、畅谈读书心得、分享知青生活故事、朗诵动人章节,,、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


王剑老师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梁家河成了一种精神


梁家河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这些知青中,。。


在艰苦的环境之下,、摆脱贫困的实践让他完成了人生中的巨大历练,由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思想成熟的青年,他身上闪耀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跨越时空,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梅丹丽朗诵书中章节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梁家河》是体悟人民领袖初心的一把金钥匙


、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漯河实验高中高级教师王剑分享了他读《梁家河》这本书的心得体会。王剑说,,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作品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应该说,这是一部挖掘和研究梁家河深刻内涵的作品,也是体悟人民领袖初心的一把金钥匙。


中学高级教师、临颍县教科体局纪检监察室工作人员、水韵沙澧文艺副刊特约作者郑颖勇分享了他读《梁家河》这本书的心得体会。他说,这是一部纪实文学,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阅读《梁家河》这本书,学习的事迹,。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学习这本书,从书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把人民装在心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听众们认真聆听。




《梁家河》的艺术魅力


知名作家、市委老干部局原副局长张德贞以文学的口吻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漯河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地在中国的领导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这个变化是摧枯拉朽的,是前无古人的,是点点滴滴走进人民心窝的。这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彰显了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写满了伟大祖国千千万万、方方面面创造的业绩。就我们漯河来说,这座曾经荆钗布衣、灰头土脸的小城,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下,现在长大了、丰腴了、厚重了、靓丽了。他从漯河的公交车、漯河的路灯、漯河的大桥等侧面,讲述了我们城市的巨大变化。如果把漯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比喻成一首诗,那么,公交车就是流动的诗行,路灯就是诗中明快的标点,而大桥就是诗中的章节。







农民作家、水韵沙澧读书会会员周桂梅说,她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作为一个农民,最熟悉的人莫过于身边的农民,她的写作素材也主要来自农村。文学创作的道路很长、很艰苦,受生活环境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自己的作品也存在很多不足。有时候,她会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写、写什么、为什么写,通过读纪实文学《梁家河》,她学到了纪实文学的写作方法,以后,她的写作方向会向这方面发展,写作思路也会尽快调整改变。


、舞阳县第三实验小学骨干教师、水韵沙澧读书会会员梅丹丽朗读了《梁家河》部分章节,并分享了读《梁家河》这本书的感受。她说,捧起《梁家河》,她心潮澎湃,嗅着墨香,怀着畅想,走进一段特别的岁月。一口气把整本书读完后,她脑海中出现两个词——珍惜和奋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幸福的持续而努力奋斗。读着《受苦人》和《吃的记忆》,她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正是对农村贫苦生活的深刻体验,:要为人民做实事!这个因目睹和感知百姓之苦而培养出来的信念,从梁家河出发,走向全国,洒遍各地。她一边泪流满面,一边告诫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享受着党为我们带来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多么的幸运,一定要好好珍惜!






累并快乐着的知青生涯



老知青、河南省典当行业协会副会长孙幸福分享了他的知青生活故事。


1975年7月15日,孙幸福从漯河一中毕业,按惯例在家等待下放农村当知识青年。他们下放到舞阳县吴城公社,大王大队党支部书记谷贵甫和两个副书记带领大王小学的学生们,敲锣打鼓、举着红旗在村口迎接,一张张笑脸让孙幸福心里热乎起来。


第二天一早,听到钟声后知青们到地里参加集体劳动,让他们跟着犁地的大耙去捡收获时遗漏在地里的红薯。拾了两天红薯,老队长就交给几个男知青一个重体力活,到队里的土砖窑出砖装砖,几名知青到了窑上决定不按农村降温一天一夜出砖的规矩办,而是略微降温人能进窑时,就开始出窑。虽然是冬天,棉袄帽子甩掉了也浑身冒汗,解放鞋的鞋底都烫软了。待烧好的砖出净,他们马上把土坯装满窑,这时候窑里的温度还不低,出窑装窑用的时间比农民按老规矩办少一大半时间,而且由于温度尚高在烧下一窑时能省不少煤。他们在队长和社员的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提升了,不再是学生孩儿,成为合格农民。



现场读者张素红的笔记。




1975年11月30日,队里组织几十辆人力架子车,进山拉石头,男知青分别与其他男劳力结对。一大早出发,下午四点赶到装石头的舞钢尖山下,在尖山采石场装好石头后,几十辆车子各自拉着一千多斤石头返程。走到山脚下过漫水河时,孙幸福看见谷书记和几个人围着一辆马拉大车在忙着什么,走近才知道他们一辆马车走到河中间车轮被卡住了。大家都知道是大石头挡住了车轮,但河水冰冷刺骨,谁也不愿意下水去搬。孙幸福二话没说,脱下鞋趟过去,搬去了石头,车辆顺利过河。当时,没有人表扬,但他看到谷支书投来了赞许的目光,他的脚很凉,但心里暖暖的。


就这样,孙幸福他们用十来天的时间,就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成为合格农民。插队一年后,大队在北地划了一百亩土地,盖了两排砖房,成立了大王大队知青新建队。他们搬过去后,不仅种庄稼,还种瓜种菜养牲口,既有劳累,也有快乐。两年后恢复高考,孙幸福到郑州上学,结束了三年知青生涯。

参加读书分享会的舞阳县孟寨镇中心小学教师柴奇伟说,看完《梁家河》这本书,他最大的感受是:在农村,也可以大有作为。要想在农村有作为,就要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的困难。,坚持读书看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一定会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拍照了拍照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