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人间永不朽!”
剪纸是华夏民族经久不衰的民间艺术,
孝感雕花剪纸先后入选国家“非遗”
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近年来,
孝感雕花剪纸产业蓬勃发展,
孝感坊间雕花剪纸者亦大有人在。
日前,
孝感城区后湖御景小区72岁的池春新老人(洋湖七队人,非遗文化传人池福新之兄),
耗时两年半雕刻出15米剪纸长卷《清明上河图》,
令人叹为观止。
在池春新家,记者见到这幅长15米、宽50厘米的剪纸长卷。
长卷渐渐打开,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缓缓展现: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繁荣市景,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2014年9月开始雕刻,2017年底完工。”池春新说,他除了接送孙子,就是戴着老花镜伏案雕刻,一天都没间断过,“雕刻需全神贯注,一坐就忘了时间,实在眼睛发胀,就站起来在屋里走走。”
每天断断续续雕五六个小时,池春新竟不知疲倦。期间的琐碎家务,则都由老伴彭友姑包揽。
为这幅清明上河图,池春新专程去“中国宣纸之乡”安徽宣城泾县购买宣纸;装裱用的凌绢布,则是专程去浙江湖州挑选的,材料就去了几千元。
“装裱花了三四个月,儿子、儿媳妇帮忙买装裱机,我帮他装裱,现在我也懂装裱了!”池春新的老伴彭友姑笑道,“装裱时要格外细心,两个人每天累得腰酸背痛的。”
装裱完工后,池春新病了,去医院一检查,才知患上了腰椎尖盘突出。
为何劳神费力雕这么大一幅剪纸?
池春新坦言:“我一生以剪纸为乐,想为孝感雕花剪纸传承做点事,也想给孩子们留点有价值的东西,以后我不在了,孩子们看到这些剪纸,起码有个念想。”
池春新和彭友姑将长卷拿到小区开阔地展示出来,引来不少市民围观欣赏。
细看那图,小溪旁的大路上一溜驼队,从城外穿城而来;城乡结合部,一队接亲的队伍,徐徐地拐过来;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几户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远处,田里的禾苗正在茁壮成长,农夫正在为禾苗浇水施肥……
“这辈子,我雕刻了不计其数的剪纸,一直想出个精品。”池春新说,他从网上下载了《清明上河图》,绘制到硫酸纸上,接着雕刻,全图没有一个细节“偷工减料”。
《清明上河图》局部
“细线条特别多,用15层剪纸雕刻,这样就不容易断。雕好后,还要将镂空的剪纸平铺到绫绢布上,摆弄平整,再加温,让布上的热熔胶把剪纸吸上去。”池春新说,“每天只能雕巴掌大一块,刻出50厘米的图,可能得花一个月。”
“雕刻五官最难,因为要表现出生动的表情,船只顶部线条多而细,也是一大难点,一不小心,线条就断了。”池春新说,雕刻这幅长卷,考验体力,更考验毅力。
一生为艺术痴迷
池春新的剪纸手艺,是跟母亲学来的。
读高中时,老师见他有绘画天赋,建议他学油画。学了两年,池春新进入朱湖农场,当放映员,做宣传工作。
放电影之余,一方斗室里,花鸟、建筑、几何图案,池春新按母亲做剪纸花样的方法,用刻刀把图案切下来,如此日复一日,坚持下来。
此后,池春新创作了《百凤图》《百蝶图》等大量剪纸。
2008 年,他创作的《仙女散花》,在第三届湖北省工艺美术作品展中获优秀创作奖。
2013 年, 120 周年全国剪纸大展中,获最佳作品奖。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池春新透露,他正在钻研立体剪纸。“这是一种创新艺术,看起来像油画一样,很震撼。活到老学到老,我也要与时俱进!”
池春新源自内心的热爱,
源于灵魂的本真,
不图名不为利,
只是单纯地想把,
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才有了如今雕花剪纸的,
《清明上河图》。
对此,孝感电视台也作了报道: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
中国工匠精神。
出品:孝感晚报新媒体
见习编辑:李满丽
审核:伍洪涛
视频来源:微信公众号 孝感新闻
朱湖文化名家 记录乡贤足迹
往期回顾▼
【朱湖文化名家】管淳:凝墨余香
【朱湖文化名家】饶嵩乔:守望人文
【朱湖文化名家】池福新:剪纸春秋
【朱湖文化名家】郑谷顺:孜孜以求
【朱湖文化名家】万清平:记录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