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少企业在为节能成本的提高而苦恼。但是,这些企业只看到眼前,而非有远见。看看当今的股市,或许能给人们以启示。在国务院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后,股市中具有节能概念的股票大涨,翻番的不在少数。而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股民,正是用耐心的等待,换来利好消息的出台。 同样,在国家节能政策的扶持下,一些企业甚至行业已经在节能这条路上尝到甜头。 节能的加法与减法同样重要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轻工行业要实现这一节能目标,对节能既要采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加法法则,也要充分利用减法法则,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限制和减少那些具有“三低两高”,即低附加值、低质量、低价格和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产品。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其中,轻工、纺织、建材、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 在轻工行业中,造纸业耗能约占工业的2%,工业废水排出量约占工业的17%;终端消费中,家电和照明的耗电量约占总耗电量1/4左右。可见,轻工业虽然不是耗能的最大户,但也是较大耗能行业,特别是造纸、家电、照明等行业的消费环节,节能更是重点。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轻工行业节能任重道远。 目前,对节能做加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造纸行业是轻工能耗较高行业之一,近年来山东省轻工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使能源消耗有所降低,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为5.10吨/万元,比2005年下降6.76%,规模以上造纸企业工业重复用水率在70%以上,比2005年提高近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山东酿酒工业通过开展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吨产品标煤消耗下降3%,水循环利用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许多企业还利用废渣、废料进行有机肥料生产,变废为宝,企业效益也因此显著增加。 节能的加法法则不仅在山东轻工行业得到充分展现,在其他省份以及更多的轻工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资源再利用,节能得以顺利实现的不在少数。 同样,节能的减法法则也很重要。目前,我国轻工行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表现在轻工产品的“三低两高”。这样不仅浪费我国大量的能源资源,同时,因为产品同构、同质性过大,低质低价产品产能过剩,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普遍不足,使得我国的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过分依赖劳动力优势,靠低成本竞争而科技创新不足,频频遭受国际技术贸易摩擦。 可以说,在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三低两高”性质的企业及产品亟须做减法。目前,我国实施“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轻工行业就是要“压”、“减”那些“三低两高”的企业及其产品的生产,扶持和鼓励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和高质量、高价格、高附加值的企业及产品,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顺利实现战略转型。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件好事,但是,不能成为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世界工厂。在节能上,轻工行业所要做的加法和减法还有很多,而且都很重要。 能效等级成“推手” 家电是家庭中的能耗大户。随着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一系列家电产品的全面普及,家电节能的问题也变得迫在眉睫。一方面,家电能效水平低导致能耗增加;另一方面,不科学的节能手段导致家电对于铜、铁、铝等原材料的需求加大。目前市场上的节能空调大多是以增加热交换器面积为手段,但这将增加对铜、铝等材料的消耗。 7月1日,我国开始对制冷行业实施“禁氟令”——《关于中国家电禁止生产、销售、进出口以氯氟烃(CFCs)物质为制冷剂、发泡剂的家用电器产品的公告》。有业内人士称,此次不同于曾经经历过的价格大战,它不仅是价格的提升、制造成本的上涨,最重要的是对行业的一次洗牌。 对于“禁氟令”,目前市场上主流冰箱、冰柜生产厂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早在“禁氟令”发布之前就已经开发出新型制冷技术,陆续停止含氟产品的生产。海尔、美的、新飞、美菱、容声等国内主要制冷产品的生产企业,如今已完成从有氟到无氟产品的转换,并获得市场认可。而此前,由国家环保总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手在中国试点推广的节能冰箱项目,通过对上游节能技术开发、中游制造、下游销售等各环节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短短7年间,我国冰箱的节能水平不仅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尽管此次“禁氟令”没有对空调的无氟化明确时间表,但“禁氟令”的出台,无疑为我国空调产品的发展指明方向。 作为家电产品的节能重点,2005年9月,我国出台《国家空调能效标准》。该标准将空调分成5个能效等级。其中5级为“入市”门槛,1级最节能,能效比在3.4以上,而最高的“1级能效”比“5级能效”的同类产品节能30%以上。 拉动市场需求的,是现实的经济回报。能效方面10%的改善,会让消费者的电力消耗在10年内降低1600亿千瓦。这...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