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上下都已经对白炽灯的耗能性产生了共识,但至今还没有列出淘汰白炽灯的时间表,而对白炽灯的限制措施和对节能灯的鼓励措施更是无从谈起,结果却是自己的节能产品没有被自己所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国,我国80%的节能灯产品用于出口。节能灯在中国“卡壳”的首要原因是价格因素,由于生产技术和工艺相对复杂,与白炽灯相比,节能灯的价格甚至要高达十几倍,这种“省电不省钱”的怪圈必然在市场终端抑制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从而使节能灯的推广陷入尴尬之中。而在美国,消费者每买1只节能灯,便能得到美国能源部3美元的补贴。
|
日本、法国、荷兰等国在节能灯推广中,有的让银行提供专项优惠贷款,有的折价优惠出售乃至免费赠送节能灯,有的由政府直接投资进行照明改造--政府力量的介入弥补了节能灯的市场失灵。与之相比,中国还缺少全国性的鼓励节能灯生产和消费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或停止白炽灯的生产,或对这样的企业征收重税,运用财政手段影响节能灯的市场价格,鼓励节能灯的生产和消费。此外,节能灯企业的准入门槛太低也是造成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一些企业为了牟利,在技术和工艺不过关的情况下大量生产垃圾灯(卤粉管),这些充斥于市场的劣质灯已经对那些真正的高品质节能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整个行业处于一种鱼龙混杂的混乱状态。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当然,节能灯企业也并不是无所作为。在节能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的背景下,节能灯的推广必然是大势所趋,欧盟、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相继限制白炽灯就是一个明证。在此情形之下,有远见的节能灯企业应该厉兵秣马,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通过技术和工艺层面的创新努力降低成本,备战节能时代,而不是坐等利好政策。而如果能通过事件策划推动有利于节能灯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不仅可以打造自身品牌,也将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努力践行。